答案1
东营:改革开放谱新篇科学发展结硕果山东统计信息网2008-11-12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将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东营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暨建市二十五周年以来,东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营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位居全省前列。东营正在成为黄河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辉煌的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暨建市二十五年,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将对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很大启迪。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3年,主要以农业快速增长,工业及其他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为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由于党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GDP增速15.3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4.12万吨到1983年的45.65万吨,增长33.8%,年均增长6.0%;棉花总产量由0.21万吨增加到3.35万吨,增长14.8倍,年均增长73.6%。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198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0元,比1978年增长4.2倍。城市改革主要是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为重点,进行了城市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推行以盈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并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时期,各项改革的兴起与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经济发展平稳渡过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
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是东营建市后,改革由农村向城市以及整个经济领域全面推进并逐步整顿深化的阶段。这一阶段东营经济发展极不平稳,可以说,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份,1984年达到增长的峰顶值114.1%,最慢的年份,1988年下降7.5%。这一时期,改革的主攻目标是,突破过去以产品分配代替市场交换的产品经济模式,使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不断加强,有效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劳动工资、外贸、物资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多年来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期间,全市经历了1989-1991年针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实行的全面治理整顿和继续深化改革,经济发展起伏不定,1985年经济增长比较平稳,增长5.9%,1986年下降5.5%,1987年忽然增长25.5%,1988年、1989年呈下降趋势,1990年进入经济平稳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是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东营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这一期间,改革开始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1993年,国务院将东营市(不包括所辖县)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住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全市经济顺利实现了由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1995年、1997年、2000年生产总值又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1992-2000年GDP年均递增11.4%。